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20 04:40:00   浏览:836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八届第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1993年7月2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江泽民
1993年7月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三章 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第四章 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农业技术,是指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包括良种繁育、施用肥料、病虫害防治、栽培和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和农用航空技术,农田水利、土壤改良与水土保持技术,农村供水、农村能源利用
和农业环境保护技术,农业气象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技术等。
本法所称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第三条 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发展教育,振兴农村经济,加快农业技术的普及应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农业。
第四条 农业技术推广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二)尊重农业劳动者的意愿;
(三)因地制宜,经过试验、示范;
(四)国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扶持;
(五)实行科研单位、有关学校、推广机构与群众性科技组织、科技人员、农业劳动者相结合;
(六)讲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五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开发、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鼓励和支持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
第六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采取措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
第八条 对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九条 国务院农业、林业、畜牧、渔业、水利等行政部门(以下统称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全国范围内有关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农业技
术推广工作。同级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指导。

第二章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十条 农业技术推广,实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群众性科技组织、农民技术人员相结合的推广体系。
国家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各界的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
第十一条 乡、民族乡、镇以上各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职责是:
(一)参与制订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农业技术的专业培训;
(三)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
(四)对确定推广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示范;
(五)指导下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群众性科技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第十二条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专业科技人员,应当具有中等以上有关专业学历,或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主持的专业考核培训,达到相应的专业技术水平。
第十三条 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指导下,宣传农业技术知识,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措施,为农业劳动者提供技术服务。
推广农业技术应当选择有条件的农户,进行应用示范。
国家采取措施,培训农民技术人员。农民技术人员经考核符合条件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授予相应的技术职称,并发给证书。
村民委员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推动、帮助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和农民技术人员开展工作。
第十四条 农场、林场、牧场、渔场除做好本场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外,应当向社会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
第十五条 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应当适应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开展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加快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应用。
教育部门应当在农村开展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国家鼓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在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教育。
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的科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在评定职称时,应当将他们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绩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十六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农村中的群众性科技组织,发挥它们在推广农业技术中的作用。

第三章 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第十七条 推广农业技术应当制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重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应当列入国家和地方有关科技发展的计划,由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和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相互配合,组织实施。
第十八条 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应当把农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列为研究课题,其科研成果可以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也可以由该农业科研单位、该学校直接向农业劳动者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推广。
第十九条 向农业劳动者推广的农业技术,必须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
向农业劳动者推广未在推广地区经过试验证明具有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农业技术,给农业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条 农业劳动者根据自愿的原则应用农业技术。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技术。强制农业劳动者应用农业技术,给农业劳动者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一条 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组织农业劳动者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他们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
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技术培训、资金、物资和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
国家鼓励和支持农业劳动者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第二十二条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农业劳动者推广农业技术,除本条第二款另有规定外,实行无偿服务。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以及科技人员,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等形式提供农业技术的,可以实行有偿服务,其合法收入受法律保护。进行农业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和技术承包,当事人各方应当订立合同,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推广农业技术所需的经费,由政府财政拨给。

第四章 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措施
第二十三条 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
各级人民政府通过财政拨款以及从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的渠道,筹集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任何机关或者单位不得截留或者挪用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和改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改善他们的待遇,依照国家规定给予补贴,保持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专业科技人员的稳定。对在乡、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职称评定应当以考核其
推广工作的业务技术水平和实绩为主。
第二十五条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从其举办的企业的以工补农、建农的资金中提取一定数额,用于本乡、本村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
第二十六条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开展技术指导与物资供应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服务。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科研单位和有关学校举办的为农业服务的企业,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
第二十七条 农业技术推广行政部门和县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有计划地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组织专业进修,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第二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获得必需的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进行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必要的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试验基地、生产资料和其他财产不受侵占。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国务院根据本法制定实施条例。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第三十条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前深入开展诚信考试专题教育的通知

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前深入开展诚信考试专题教育的通知


2005-05-23

教学厅[2005]10号

  为维护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的公正和严肃性,进一步做好诚信考试宣传教育,现就在今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前对考生深入开展诚信考试专项教育工作通知如下:


  一、诚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诚信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前开展诚信考试教育,是对考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关系到考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的公平公正,关系到校风、学风和社会风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招生考试机构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我部关于加强考生诚信教育的各项措施,包括所有高级中等教育学校对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进行一次以考试诚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认真组织所有考生签订《诚信考试承诺书》的工作,促使考生学习、知晓并自觉遵守有关考试纪律要求。要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诚信考试教育活动,务求取得实效。

  三、根据《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教学〔2005〕2号文件附件)的要求,从今年起,考生参加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的诚信状况将记入考生的电子档案,并在录取时提供给有关高等学校,作为学校是否录取考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各地要认真组织好这项工作的实施,从制度上有效地约束考生行为。

  四、在今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前,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本地区广泛开展诚信考试宣传,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弘扬“诚信考试光荣、作弊违纪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违纪必究、作弊必罚”的社会环境。

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石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湖北省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黄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黄石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大冶市、阳新县、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黄石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OO六年八月四日

黄石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强对全市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以下简称非税收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427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93号)和《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及监督检查等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
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第四条 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下列各项:
(一)政府性基金收入,是指政府及其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为支持某项公共事业发展,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
(二)专项收入,是指依据特定需要由国务院批准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由财政部批准、设置、征集和纳入预算管理、有专项用途的收入;
(三)彩票公益金收入,是指政府为支持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通过发行彩票筹集的专项财政资金;
(四)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据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按照国务院规定程序批准,在向公民、法人提供特定服务的过程中,按照成本补偿和非盈利原则向特定服务对象收取的费用;
(五)罚没收入,是指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实施的罚款、罚金、没收违法所得、追缴非法收入、没收财产和非法财物的变价收入;
(六)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是指政府利用国有资产所有权投入而取得的收益;
(七)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是指政府利用国有资源(资产)而取得的收入;
(八)其他非税收入,是指依据法律、法规收取的其他非税收入和应纳入财政管理的其他收入。
社会保障基金、住房公积金不纳入非税收入管理范围。   
第五条 市财政部门是本市非税收入的主管部门,其主要职能是:
(一)组织实施非税收入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建立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通过“收支两条线”管理,对非税收入收支活动进行审核、管理、监督;
(三)负责非税收入票据的发放、核销、检查及监督管理;
(四)审核、汇总、编报非税收入收支计划执行情况;
(五)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查处违反非税收入管理的行为。

第二章 征收管理

第六条 非税收入按照下列规定收取:
(一)政府性基金依据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部的规定收取;
(二)专项收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执行;
(三)彩票公益金依据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部规定的分配比例收取;
(四)行政事业性收费依据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国务院、省人民政府或者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收取;
(五)罚没收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收取;
(六)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执行;
(七)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依据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部、省人民政府的规定收取;
(八)其他非税收入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国务院财政部或者省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收取。
任何机关、单位不得违反上款规定设定非税收入项目、范围、标准,各部门、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依据法律、法规、规章设定的非税收入项目,任何违反上述规定执行的非税收入项目,均予以废止。
执收(罚)单位收取政府非税收入,不得多收、少收或者擅自缓收、减收、免收。
缴款人符合规定条件,需要缓缴、减缴、免缴政府非税收入的,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由执收单位和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审核并签署意见,按照批准权限办理。
缓征、减征、免征,只适用于本级政府非税收入。
第七条 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了执收(罚)单位的,由执收(罚)单位收取。法定执收(罚)单位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委托其他有关单位征收的,必须将委托协议送达本级财政部门备案。
法律、法规、规章没有规定非税收入执收(罚)单位的,由市财政部门直接收取。尚不具备直接收取条件的,市财政部门可以委托有关单位收取;尚不具备直接征收条件的,财政部门可以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委托其他有关单位征收。
委托其他有关单位征收非税收入的,委托单位必须对受委托单位的征收行为实施监督,并承担该征收行为的相应法律责任;受委托单位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单位的名义征收非税收入,并不得转委托。
第八条 非税收入执收(罚)部门和单位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向社会公布由本执收(罚)单位负责征收的非税收入项目及其依据、范围、标准、时间、程序;
(二)在规定时间内向本级财政部门编报本部门、单位非税收入年度计划;
(三)按照规定向缴款义务人(以下统称缴款人)足额征缴非税收入款项;
(四)记录、汇总、核对并向本级财政部门定期报告本单位非税收入收缴情况。
第九条 非税收入征收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政府统管”的监管机制。经确认公布的非税收入,由执收(罚)单位向缴款人开具省财政部门统一监制的《湖北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缴款人持《湖北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到市财政部门指定的代收银行(以下简称代收银行)缴款,代收银行在确认《湖北省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填写正确后,将所收资金缴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市财政部门在指定的代收银行开设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用于归集、记录、结算非税收入款项。
第十条 非税收入实行收缴分离制度。未经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批准,执收(罚)单位不得当场收取政府非税收入现款,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一条 执收(罚)单位收取的待结算收入,缴款人应先到代收银行将款项缴入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再按照有关规定向执收(罚)单位提出申请,由执收(罚)单位按综合预算计划签署意见,经本级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后返还给缴款人。按规定应上缴上级财政部门的由执收(罚)单位签署意见,经本级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后,从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中直接上解。
依法确认为误征、多征、误缴的非税收入,由执收(罚)单位提出申请,经本级财政部门审核确认后退还缴款人。
第十二条 各部门、单位要按照规定编制年度非税收入计划,报同级财政部门审定。非税收入计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各部门、单位必须按照同级财政部门审定的非税收入计划组织收入。因特殊原因需调整非税收入计划的,必须经同级财政部门核准。 

第三章 资金管理

第十三条 非税收入统一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部门应将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内的资金,按照收入级次和规定的类别定期划解国库或财政专户。属于预算内资金的,按预算内科目填制《解缴金库汇总表》和《缴款书》,定期缴入国库;属于部门预算资金的,按预算内科目填制《解缴国库财政专户汇总表》和《缴款书》,定期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不得拖延、滞压、挪用非税收入资金。
第十四条 政府非税收入上下级分成比例,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涉及中央和地方分成的非税收入,分成比例按照国务院或者财政部的规定办理;
(二)涉及省级与市、县级分成的,分成比例按照省人民政府或者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的规定办理;
上下级分成的非税收入,按照就地缴款、分级划解、及时结算的原则,由各级财政部门通过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定期划解、结算,不得拖延、滞压、隐瞒、截留。未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确认,执收(罚)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将非税收入资金直接缴付上级执收(罚)单位或拨付下级执收(罚)单位。 

第四章 票据管理

第十五条 市财政部门负责非税收入票据的保管、发放、使用核销、检查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六条 执收(罚)单位使用的非税收入票据,按照收入级次或财务隶属关系向本级财政部门申请购领。执收(罚)单位应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票据领用、保管、缴销、审核等制度,确定专人负责,保证票据安全。
禁止转让、出借、代开非税收入票据;禁止私自印制、伪造非税收入票据;禁止使用非法票据或不按照规定开具非税收入票据。遗失非税收入票据的,必须及时报告本级财政部门,并公告作废。
第十七条 执收(罚)单位征收非税收入,必须向缴款人出具由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非税收入票据。凡未出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非税收入票据的,缴款人有权拒绝缴款。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市财政部门应依法依规加强对非税收入征收、汇缴、划解、管理的日常监督、专项稽查,及时查处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执收(罚)单位必须如实提供账证、报表、非税收入票据等有关资料,如实反映有关情况,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市审计、物价、监察等部门应按照各自法定的职责,做好非税收入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举报投诉非税收入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财政、审计、物价、监察等有关部门应按照各自法定的职责,查明事实,依法依规作出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按照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追究有关单位或个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对在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举报违法违规问题有功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本市原发文件与本办法的有关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大冶市、阳新县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参照本暂行办法执行。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