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试行)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4 04:20:41   浏览:9069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十堰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试行)

湖北省十堰市人民政府


十 堰 市 人 民 政 府 文 件         

十政发[1999]71号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堰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白浪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县级事业单位,各大中型企业,驻市各单位:
  《十堰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报经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批准,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三日


十堰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职工基本医疗,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和《湖北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制度总体规划》(鄂政发[1999]5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我市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在城镇所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
职工中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财政、企业和个人都能承受的,能够保障职
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条 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是:低水平、广覆盖、共同负担、
统帐结合。其基本原则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我市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基本
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
结合;实施基本医疗保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第四条 基本医疗保险在起步阶段以县市为统筹单位。各县市根据本实施办法结合实际
制定实施细则,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用3—5年的时间过渡到市
级统筹。
  第五条 劳动保障部门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管
理中心,负责经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业务。
  财政、卫生、医药、物价等部门要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共同努力,确保城镇职工基本
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章 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范围和对象
  第六条 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
业、其它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
疗保险。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在起步阶段暂不纳入基本
医疗保险范围,待条件成熟后逐步纳入。
  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国务院、省政府规定可以异地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及
其职工,按国务院、省政府规定办理。
  第七条 离休人员、老红军的医疗待遇按原办法管理,医疗费用按原资金渠道解决,支
付确有困难的,由同级人民政府帮助解决。
  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待遇不变,医疗费用按原资金渠道解决,由基本医疗
保险管理中心单独列帐管理。医疗费支付不足部分,由当地人民政府帮助解决。
             第三章 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的筹集
  第八条 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第九条 城区用人单位缴费率为职工工资总额(含退休人员人数乘以本单位上年在职职
工人平工资)的6%,职工缴费率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随着经济发展,用人单位和职工缴费
率可作相应调整。
  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为个人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基数。单位以全部职工缴费
工资基数之和(含退休人员人数乘以本单位上年在职职工人平工资)为单位缴费工资基数。
职工平均工资低于统筹地区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60%计算缴费工资基数;超过统筹地区职
工平均工资300%的,按300%计算缴费工资基数。
  第十条 应由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国家机关纳入财政预算,列“经常性支出”
的“社会保障费”支出;事业单位由财政和单位按财政经费预算的比例共同承担,列“事业
支出”的“社会保障费”支出(专职从事经营活动的职工缴费列“经营性支出”);企业在
职职工列“应付福利费”支出、企业退休人员列“劳动保险费”支出。
  基本医疗保险费不计征税、费。
  第十一条 职工工资总额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确定。
  第十二条 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包括单位缴费和个人缴费,均由再就
业服务中心按照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基数缴纳。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必须按规定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申报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数额,经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核定后,在规定的期限内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职工个人应
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由所在单位从其本人工资中代扣代缴。
  基本医疗保险费不得减免。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发生更名、分立、转让等变更事项或发生解散、撤销等注销事项时
,应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变更社会保险登记或注销社会保险登记手续;在办理注销登记
前,应当结清应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滞纳金、罚款;接收或继续经营者必须承担其单位
职工的医疗保险责任,及时缴纳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
  第十五条 企业依法宣告破产,应在优先偿付拖欠的职工工资的同时,补足欠缴的基本
医疗保险费;同时,必须以统筹地区上年度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平均支付水平为标准,为
本单位退休人员缴纳平均余命10年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其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由基
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负责支付,直至退休人员死亡。
          第四章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
  第十六条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构成。
  第十七条 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为每一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建立基本医疗保险
个人帐户,并发给《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证》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卡》。
  在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包括以下部分:
  (一)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全部;
  (二)从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中以本人缴费工资为基数按一定比例划入部
分;
  (三)上述储存额利息收入。
  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由以下部分构成:
  (一)从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中以本人退休金为基数按一定比例划入部分;
  (二)上述储存额利息收入。
  第十八条 城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按以下比例划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
户:
  在职职工:年龄在30周岁以下,18%;30周岁至40周岁,22%;40周岁至50周岁,26%;
50周岁以上,30%(以上年龄分段均不含上限)。
  退休人员:72%。
  第十九条 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根据用人单位实际缴费情况,按月将基本医疗保险费
划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个人帐户的本金和利息为职工个人所有,只能用于医疗支
出,不得提取现金或挪作它用,但可以结转和继承。职工在不同统筹地区之间调动时,基本
医疗保险个人帐户随同转移。
  第二十条 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除划入个人帐
户以外的其余部分,进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
  第二十一条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银行计息办法为:当年筹集的部分,按活期存款利率
计息;上年结转的基金本息,按3个月期整存整取银行存款利率计息; 存入社会保险财政专
户的沉淀资金,比照3年期零存整取存款利率计息,并不低于该档次利率水平。
               第五章 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十二条 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从缴费之月起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用人单
位及其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后因故不能继续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从停止缴费的下月起
,不再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个人帐户有余额的,可以继续使用。
  第二十三条 职工患病就医,在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之内的费用,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
支付;超出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医疗服务和药品费用由本人自付。基本医疗保险的范围,按
国家、省、市关于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诊疗项目范围、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范围
和支付标准等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四条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主要支付门诊医疗费用,统筹基金支付住院医
疗费用,分别核算,互不挤占。
  第二十五条 门诊医疗费用支付。职工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证》和《基本医疗保险专
用处方》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或在定点药店购药,所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用《职工基本医疗
保险个人帐户卡》直接支付,个人帐户不足部分由个人自付。
  第二十六条 为保证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收支平衡,设立统筹基金起付标准和最高支
付限额。城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起步时,起付标准确定为700元, 最高支付限额确定为
28000元。
  第二十七条 住院医疗费用支付。职工患病需住院治疗的,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证》
和定点医疗机构诊断意见,办理入院手续。患病职工入院时,应按照定点医院的规定预交一
定数额的住院医疗费,出院时与医院结清应由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用,其余部分由基本医疗保
险管理中心与医院结算。职工住院发生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用,起付标准以下
的,由个人自付;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主要从统筹基金支付,个人也要负担
一定比例;超过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可以通过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或社会救助等
途径解决。城区在职职工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住院医疗费按以下比例从统筹
基金中给付:
  住院医疗费用 
  在职职工报销比例(%)
三级医二级医院一级医院700-5000元81 83 85 5000-10000元79 81 83 10000-15000元77 79
81 15000-20000元79 81 83 20000-28000元81 83 85(注:1、以上金额分段均不含上限;
2、一级医院含各类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退休人员在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住院医疗费从统筹基金中支付的比例,
相同金额段次比在职职工增加2%。
  职工在一个年度内多次住院的,从第二次住院起不再按起付标准承担医疗费用,医疗费
用累计计算。跨年度住院的,按出院年度发生的医疗费用处理。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有余额的,可用于支付住院医疗费中由个人自付部分。
  第二十八条 职工患病需转市内医院或外地医院治疗的,须由原诊治医院签署意见并经
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批准。转外地医院治疗的住院医疗费先由个人自付10%, 其余部分再
按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核销。
  第二十九条 职工患病就医,由国家、省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准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
所发生的费用,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由基本医疗保险支付部分费用的诊疗项目所发
生的费用,个人先自付15%,其余部分再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 由基本医疗保险不予
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所发生的费用,基本医疗保险不予支付。
  第三十条 职工患病就医,使用国家、省制定的《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中“甲类目
录”的药品,所发生的费用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使用“乙类目录”的药品所发生的
费用,个人先自付15%,其余部分再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
  第三十一条 异地安置、居住外地的退休人员和因工作需要驻外工作一年以上的职工(
不含成建制外设办事机构),门诊医疗费和住院医疗费实行定额包干管理。门诊医疗费包干
额为个人帐户配置标准;住院医疗费包干额以上一年度统筹地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同类人
员人均报销住院医疗费为标准,居住在县及县以下的增加10%,居住在中等城市的增加20%,
居住在大城市的增加30%。 定额包干医疗费用由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于每年年底一次性核
拨给用人单位,超支不补。
  第三十二条 职工探亲、休假外出,在乡镇以上公办医疗机构发生的急诊住院医疗费用
,凭用人单位证明(附探亲、休假证明)、医疗机构出院小结、医疗费用有效单据,到基本
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报销;报销时先由个人自付10%, 其余部分再按本办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
支付。
  第三十三条 国家公务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享受医疗补助政策。医疗补助
办法按国家、省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为了不降低一些特定行业、原医疗待遇较高的企业职工现有的医疗水平,
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作为过渡措施,允许企业为本单位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
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职工福利费中列支,福利费不足列支的部
分,经同级财政核准后列入成本。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的分配和使用方式,由企业在国家、省
、市有关政策指导下自主决定。
  第三十五条 职工在下列情况下发生的医疗费用,不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一)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就医行为,如:不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不到定点药店购药
,不按规定程序入院或转院等;
  (二)其它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应承担的责任。
  第三十六条 工伤、生育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和供养直系亲属、普通高校在校生的医疗费
用由原资金渠道列支。
  第三十七条 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统筹基金的给付比例
,可以根据基本医疗保险费费率调整情况以及统筹基金收支情况适时予以调整。
          第六章 医疗服务管理和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
  第三十八条 要明确规定基本医疗保险的服务范围和标准。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诊
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办法,由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卫生、财政等部门根据
国家、省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三十九条 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包括中医医院)和定点药店管理。定点
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资格审定及管理办法由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卫生、医药、财政等有关部
门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四十条 职工门诊医疗费用,由职工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卡》直接在定点
医疗机构或定点药店结算。
  第四十一条 职工住院医疗费用结算办法,由劳动保障部门会同卫生、财政、物价等部
门与定点医疗机构另行制定。
  第四十二条 要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制度,合
理控制医药费用水平;要加强医疗机构和药店的内部管理,规范医药服务行为,减员增效,
降低医药成本;要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合理调整医疗机构布局,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积
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并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
  第四十三条 各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要严格执行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政策规定,严
格执行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诊疗项目范围、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及相应的管理
办法,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医药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合理
诊疗、合理用药、优质服务。
  第四十四条 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要强化服务意识,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完善计算机
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优质、快捷服务。
            第七章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第四十五条 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应当为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建立缴费记录,并负责
安全、完整保存。用人单位和职工有权按照规定查询缴费记录。
  第四十六条 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每年应向职工发送一次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通知
单,每半年一次向社会公告基本医疗保险费征收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每年向本单位职工大会通报或在本单位住所的显著位置公布
本单位全年基本医疗保险费缴纳情况,接受职工监督。
  第四十八条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基本医
疗保险管理中心的事业经费不得从基金中提取,由同级财政预算解决。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
心要建立健全预决算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工作
。劳动保障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监督管理,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基本医疗
保险管理中心的基金收支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设立由政府有关部门代表、用人单位代
表、医疗机构代表、工会代表和有关专家参加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组织,对基本医疗保险基
金的征集、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社会监督。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缴纳和代扣代缴基本医疗保险费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
令限期缴纳;逾期仍不缴纳的,除补缴欠缴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
。滞纳金并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
  第五十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未按照规定申报应缴纳的基本医
疗保险费数额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
他直接责任人员可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特别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
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处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 用人单位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伪造、变造、故
意毁灭有关帐册、材料,或者不设帐册,致使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基数无法确定的,除依照有
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纪律处分、刑事处罚外,用人单位应依照本办法规
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延迟缴纳的,由劳动保障部门依照本办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决定加
收滞纳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对用人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罚款,必须全部上
缴国库。
  第五十三条 用人单位和职工对劳动保障部门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议;
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第五十四条 用人单位逾期拒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滞纳金的,由劳动保障部门申请
人民法院依法强制征缴。
  第五十五条 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及其医务人员、工作人员发生不遵守基本医疗保
险服务范围、不遵守规定的基本医疗保险审批程序、不执行出入院标准、推诿病人或选择病
人、不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或降低服务标准等违反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行为,按照定点医
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管理办法进行查处,直至取消其定点资格。
  第五十六条 职工将本人医疗保险证转借他人就医,私自伪造涂改处方、单据,诈病就
医或住院,以及发生其它违反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行为,由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追回所发
生的医药费用。
  第五十七条 劳动保障部门、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
玩忽职守,致使基本医疗保险费流失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追回流失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构成
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天津市粮食流通管理办法

天津市人民政府


津政令第109号


天津市粮食流通管理办法



  《天津市粮食流通管理办法》已于2006年12月25日经市人民
政府第83次常务会议通知,现予公布,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



                市 长  戴相龙
               二○○七年一月六日




          天津市粮食流通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粮食流通市场,加强储备粮管理,保障
我市粮食安全,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7号)
和《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8号),结合我市实
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
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以下统称粮食经营活动),从事
和参与各级地方储备粮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前款中所称粮食,是指小麦、稻谷、玉米、杂粮及其成品粮;
所称各级地方储备粮,是指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储备的用于调节
全市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
其他突发事件等情况的粮食和食用油。
  粮食进出口管理等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市发展改革部门及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市粮
食的总量平衡、宏观调控和重要粮食品种的结构调整以及编制粮
食流通的中长期规划;负责会同财政部门拟定地方储备粮规模总
量、总体布局和动用的宏观调控意见,对储备粮管理进行指导和
协调。
  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粮食流通和地方储备粮的主管部
门,负责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以及地方储备粮的行
政管理、存储安全,监督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
的执行。
  质量技术监督、工商、卫生、价格、食品药品监督等有关部
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涉及与粮食流通和地方储备粮有关的工
作。
  区、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粮食生产、流通、
安全和本级储备粮的管理。

           第二章 应急管理

  第四条 市人民政府采取必要的经济和行政手段,加强对粮
食市场的调控,保持全市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和价格基本稳
定。
  第五条 建立健全粮食风险基金制度。财政部门依法保证粮
食风险基金专款专用,并负责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 当粮食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粮食价格显著上涨
或者有可能显著上涨时,市人民政府可以依法采取价格干预措
施。
  第七条 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粮食市场供
求形势的监测和预警分析,建立粮食供需抽查制度,定期发布粮
食生产、消费、价格、质量等信息。
  各区、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建立粮食供需统计和平衡调查
机制,做好上述信息收集工作。
  第八条 完善突发事件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各区、县人民政
府根据《天津市粮食应急预案》(津政发〔2006〕5号),结合
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区、县粮食应急预案。
  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同级粮食应急预案,在其职责范围内做
好粮食应急相关工作。
  第九条 在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疫情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引起
粮食应急状态时,启动粮食应急预案。
  市级粮食应急预案的启动,由市发展改革、商务、粮食等有
关部门按照《天津市粮食应急预案》的规定提出建议,报市人民
政府决定,并依法向国务院报告。
  区、县粮食应急预案的启动,由本级人民政府按照规定的程
序决定,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
  各级粮食应急预案的终止,参照本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
执行。
  第十条 粮食应急预案启动后,各行政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
责,分工负责,加强协作;粮食经营者应当按政府要求承担应急
任务,服从统一安排和调度,保证应急工作的需要。
  第十一条 粮食行业协会及相关中介组织应当加强行业自
律,在维护粮食市场秩序方面发挥监督和协调作用。

            第三章 经营管理

  第十二条 凡常年收购粮食并以营利为目的的,或年收购量
达到50吨的个体工商户,必须取得粮食收购资格。
  年收购量低于50吨的个体工商户,从事粮食收购活动,无须
申请粮食收购资格。
  第十三条 申请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应当具备下列条
件:
  (一)具有当年的经营资金验资报告和贷款资格认定证明材
料,注册资金最低为30万元,个体工商户须具备筹措3万元以上
经营资金的能力;
  (二)具备与收购业务相适应的固定经营场所,仓库设施符
合储粮要求,拥有或者租借的仓库面积不得低于500平方米;
  (三)具备保证收购粮食量值准确的计量手段和粮食质量检
测手段或有委托的法定检测单位;
  (四)具备两名以上熟悉粮食保管知识的专业人员。
  第十四条 申请从事粮食收购活动,应当依法向粮食行政管
理部门提交书面申请。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应当依法向工商行
政管理部门登记,并在经营范围中注明粮食收购。
  依第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无须取得粮食收购资格的,应当
直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并在经营范围中注明收购量。
  第十五条 从事粮食收购活动的粮食经营者(以下称粮食收
购者),应当依法公示有关信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并及
时向售粮者支付售粮款。
  第十六条 粮食收购者应当向收购地的区、县粮食行政管理
部门定期报告粮食收购有关情况。
  本市粮食收购者到外地或者外地粮食收购者到本市收购粮
食,应当依法向其所在地、收购地的区、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从事粮食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
营活动的粮食经营者,应当依法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上述经营者,应当依法经营,严格执行国家和本市粮食质量、
卫生相关标准,履行相关义务。
  第十八条 粮食、工商等部门建立粮食经营企业信息反馈制
度和执法信息交换制度,定期反馈、交换相关信息。
  第十九条 实行粮食入库、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粮食收
购和储存企业应当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对入库、销售出库的粮
食进行质量检验。具体检验内容按照国家及我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陈化变质、不符合食用卫生标准的粮食,严禁流
入口粮市场。陈化粮购买资格由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工商
行政管理部门认定。
  对陈化粮的销售、处理和监管,依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执
行。
  第二十一条 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必须保
持必要的库存量。
  必要时,上述经营者的粮食库存量应当符合市人民政府规定
的最低和最高标准。
  第二十二条 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粮食收购者,中国农业发展
银行天津市分行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提供收购贷款。
  第二十三条 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加工的粮食经营
者以及饲料、养殖、工业用粮企业,应当依法建立粮食经营台账,
并定期向所在区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报送基本生产经营数据和有
关情况。
  粮食经营者保留粮食经营台账的期限不得少于3年。

           第四章 储备粮管理

  第二十四条 本市实行市级和区县两级储备粮制度,分别由
市人民政府和区、县人民政府管理。
  储备粮规模和品种由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发展改革、
商务、财政等部门提出,报市人民政府确定。
  第二十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动用储备粮。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规定对本级储备粮的动用条件。区、
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本级储备粮的动用条件纳入本级粮食应急预
案。
  第二十六条 储备粮的储存工作应当做到布局合理、规模存
放、结构优化、安全规范。
  市内六区的区级储备粮纳入市级储备粮管理,由市粮食储备
有限公司代为储存;其他各区、县储备粮,由本区、县粮食购销
有限公司代为储存。
  市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和区、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应当择优选
定储备粮承储单位(以下称承储单位),报同级粮食行政管理部
门审核认定,并签订委托承储合同。
  第二十七条 承储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仓库容量、条件能够满足粮食储备的要求,保证粮食
质量安全;
  (二)具有与粮食储存功能、仓型、进出粮方式、粮食品种、
储粮周期等相适应的仓储设备;
  (三)具有储备粮等级检测仪器和场所,具备检测储备粮储
存期间仓库内温度、水分、害虫密度的条件;
  (四)具有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有关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
的粮食保管、检验、防治等管理技术人员;
  (五)经营管理和信誉良好,无严重违法经营记录。
  第二十八条 承储单位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执行本市对储备粮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二)按照粮食性质、品种、年限、货位实行分类储存和管
理;
  (三)未经有管理权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同意,不得变动储
备粮储存库点;
  (四)确保承储的储备粮库存账实相符、储存安全,管理规
范;
  (五)按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入库和出库通知的要求,保证
完成储备粮调入和调出。
  第二十九条 区、县人民政府应当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承储
单位做好储备粮安全管理工作。
  区、县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储存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市级
储备粮和本级储备粮的质量、安全等进行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财政部门按照储备粮规模和粮食风险基金负担比
例,按规定拨付粮食风险基金,并监督其使用情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天津市分行及其各支行为储备粮提供所需
贷款,并进行信贷监管。
  第三十一条 储备粮应当定期轮换。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储备粮轮换计划,并依照计划进
行轮换。每年轮换的数量一般为本级储备粮总量的20%至30%。
  第三十二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储备粮品质情况和入库
年限,会同财政部门、农业发展银行确定储备粮年度轮换计划及
所需经费,报同级人民政府备案。
  市粮食储备有限公司和区、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可以提出具
体轮换方案,并负责轮换工作的实施。
  第三十三条 购入、轮出储备粮,应当采取市场竞价等公开
方式或者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的其他方式进行。
  购入的粮食应当达到收购、轮换计划规定的质量等级,并符
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
  购入、轮出的储备粮应当经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粮食
检验部门检验。

          第五章 监督与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对粮食经营活动进行监
督检查,有权采取以下方式:
  (一)进入粮食经营者经营场所;
  (二)查阅粮食经营者有关资料、凭证;
  (三)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相关情况;
  (四)法律不禁止的其他方式。
  第三十五条 质监、工商、卫生、价格、食品药品监督等有
关部门依法在各自职责内,对粮食加工、流通、储备进行监督检
查,配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做好粮食流通和储备粮储存的有关工
作。
  第三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均有权向有关部门检举。
  有关部门应当为检举人保密,并依法及时处理。
  第三十七条 对违反本办法行为的处罚,法律法规及国家有
关规定已经作出明确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八条 大豆、油料和食用植物油的收购、销售、储存、
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适用本办法除第十三条、第十
四条以外的规定。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2004年6月30
日市人民政府修订公布的《天津市粮食购销管理办法》(2004年
市人民政府令第78号)同时废止。



关于印发《河南省省直职工生育保险实施细则》的通知

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省直职工生育保险实施细则》的通知


豫劳社〔2008〕20号

省直参保单位、省直有关定点医疗机构:

  根据《河南省生育保险办法》(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15号),结合省直实际,现将《河南省省直职工生育保险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二○○八年十二月十一日

  

  河南省省直职工生育保险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河南省职工生育保险办法》(河南省人民政府令第115号,以下简称《办法》),结合省直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参加省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用人单位及其职工按照本细则参加省直生育保险。

  第三条 生育保险基金用于支付符合国家和省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的女职工生育医疗费,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职工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一次性生育补助金,国家和本省规定与生育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

  第四条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主管省直生育保险工作,河南省社会医疗保险中心(以下简称省医保中心)具体经办省直生育保险业务。

  第二章 基金筹集和管理

  第五条 生育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生育保险费;

  (二)生育保险基金的利息;

  (三)延迟缴纳生育保险费的滞纳金;

  (四)依法纳入生育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第六条 生育保险费由用人单位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用人单位以本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总额的1%缴纳生育保险费。国家机关和其他由财政负担工资的用人单位,生育保险缴费比例按照本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总额的0.5%确定。

  第七条 生育保险缴费基数按照省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基数确定,用人单位缴费工资申报、费用缴纳方式及时间、信息变更等事项与基本医疗保险相一致,其档案信息与省直基本医疗保险实行统一管理。

  第八条 生育保险费由省医保中心按照《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的规定征缴,用人单位必须如实申报职工人数、工资总额,按时、足额缴纳生育保险费。逾期不缴纳的,按日加收千分之二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生育保险基金。

  第九条 生育保险费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生育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第三章 生育保险待遇

  第十条 女职工生育发生的医疗费,生育保险基金按以下限额标准支付:

  (一)产前检查(围产保健):800元/例;

  (二)正常分娩:省级医院2200元/例;市级医院2000元/例;

  (三)异常分娩(难产):省级医院2800元/例;市级医院2600元/例;

  剖宫产:省级医院4500元/例;市级医院4300元/例;

  (四)剖宫产的同时做其他相关妇产科手术:5000元/例;

  第十一条 职工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发生的医疗费,生育保险基金按以下限额标准支付:

  (一)放置、取出宫腔内节育器(含检验费):省级医院150元/例;市级医院130元/例;

  (二)输精管结扎术(含检验费):省级医院1200元/例;市级医院1000元/例;

  (三)输卵管结扎术(含检验费):省级医院2600元/例;市级医院2400元/例;

  (四)输精(卵)管复通术(含检验费):省级医院4000元/例;市级医院3800元/例;

  (五)早期妊娠需在门诊终止妊娠(含孕情检查、检验费):省级医院300元/例(特殊情况除外);市级医院280元/例;

  (六)12周以上住院终止妊娠:省级医院1000元/例;市级医院800元/例;

  (七)引产:省级医院1500元/例;市级医院1300元/例。

  第十二条 职工因急诊、急救、异地安置等在非定点医疗机构生育或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医疗费用,符合规定的,按照第十条、十一条规定的标准支付。

  第十三条 女职工因生育引起并发症的医疗费用,在产假期间的治疗费用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产假期满后需继续治疗的费用,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办理。

  第十四条 参加生育保险1年以上不满3年,与用人单位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后,在24个月未就业期间生育或者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职工,或参加生育保险3年以上与用人单位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后未就业的职工,其生育或者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医疗费用按第十条、十一条规定的标准支付。

  第十五条 男职工配偶(无工作单位)生育发生的医疗费实行定额补助,补助金额为第十条规定标准的50%。

  第十六条 生育保险基金对下列费用不予支付:

  (一)不孕症治疗发生的费用;

  (二)因医疗事故发生的费用;

  (三)治疗生育合并症的费用;

  (四)婴儿发生的各项费用;

  (五)实施辅助生殖术(如试管婴儿)发生的费用;

  (六)违反国家和省计划生育政策规定及其他不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

  第十七条 筹资标准按1%缴费单位的女职工符合人口与计划生育有关规定生育或者终止妊娠,在下列法定产假期间由领取工资改为享受生育津贴:

  (一)妊娠满28周以上生产或者引产的,享受90天的生育津贴;难产的增加15天的生育津贴;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15天的生育津贴;晚育的增加90天的生育津贴。

  (二)妊娠满12周不满28周流产、引产的,享受42天的生育津贴。

  (三)妊娠满8周不满12周流产的,享受30天的生育津贴;妊娠不满8周流产的,享受15天的生育津贴。

  生育津贴按日计发,日标准按照女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月平均缴费工资除以30计算,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生育津贴低于女职工生育或者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前工资水平的,差额部分由用人单位补足。

  第十八条 国家机关和其他由财政负担工资的用人单位的女职工生育或终止妊娠,不享受生育津贴,产假期间工资由用人单位照发。

  第十九条 职工的产假时间按自然天数计算。

  第二十条 女职工在异地生育或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其生育津贴按第十七条标准执行。

  第二十一条 生育津贴、一次性生育补助金原则上由用人单位向省医保中心申领,也可由本人或其委托人申领,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出具的生育证明或者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证明;

  (二)待遇享受人的身份证;

  (三)定点医疗机构(含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下同)出具的婴儿出生、死亡或者流产证明、计划生育手术证明和收费凭证等;

  (四)男职工的配偶无工作单位的,提交男职工所在单位及其配偶所在的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无工作单位的证明;

  (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规定的其他证明材料。

  由用人单位领取生育津贴、一次性生育补助金的,在提供上述材料的同时,还需提交用人单位证明和经办人员的身份证;由委托人代为领取的,提交委托人出具的委托书和受委托人的身份证。

  第二十二条 职工自用人单位缴费次月起享受本细则规定的相关待遇。用人单位欠费不足3个月且按规定补足全部欠缴生育保险费的,职工在用人单位欠费期间的生育保险待遇由生育保险基金予以补支。

  第二十三条 用人单位未按规定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生育期间的有关待遇由用人单位按本细则规定的标准支付。

  第四章 就医管理和费用结算

  第二十四条 生育保险医疗服务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

  第二十五条 参保职工到生育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进行产前妊娠诊断、检查、住院分娩、流产、引产或实施计划生育手术的,应持本人《河南省省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手册》、医疗保险卡、《生育证》,确认生育保险待遇资格。

  第二十六条 女职工(含男职工配偶)因生育和职工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发生的在规定支付标准以内的医疗费,以及按项目支付时应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费,由省医保中心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超过规定支付标准的、按项目结算应由个人负担的及其他生育保险基金不予支付的医疗费,由个人与定点医疗机构直接结算。

  产前检查(围产保健)费用,应于妊娠终止或分娩后到省医保中心结算,所需材料同第二十一条规定。

  第二十七条 生育保险基金按照项目付费方式支付的生育医疗费,参照省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的规定执行。

  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可根据省直生育保险实际需要适时调整。

  第二十八条 职工因生育和实施计划生育手术需要转诊、转院的,按照河南省省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转诊、转院相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九条 女职工(含男职工配偶)因生育或职工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在异地发生的医疗费,以及因急诊、急救(包括出差、探亲、准假外出期间)在非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生育和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先由个人垫付后,持原始发票、费用明细、急诊证明、医学证明和计划生育相关证明材料到省医保中心按规定结算。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条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生育保险费的征缴和生育保险基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或职工虚报、冒领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计划生育手术费,或向他人提供《河南省省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手册》、医疗保险卡造成生育保险基金流失的,由省医保中心如数追回,并依法追究用人单位、当事人及有关人员的经济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生育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出具假证明、假票据、伪造或篡改病历等弄虚作假造成生育保险基金流失的,要如数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定点资格。

  第三十三条 省医保中心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有关规定造成生育保险基金流失的,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追回;情节严重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生育保险待遇方面的争议,按照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五条 原实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行业统筹管理的单位,依照本细则执行。

  第三十六条 女职工(含男职工配偶)生育医疗费和职工实施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的支付标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基金承受能力进行适当调整。

  第三十七条 《办法》实施后,本细则实施前发生的生育医疗费用及相关待遇由用人单位按本细则规定的标准支付。

  第三十八条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九条 本细则由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细则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